沒有有效的校準方法是特高頻法的一個不足之處。有分析認為,對需用分布參數(shù)來描述的設備(例如變壓器、發(fā)電機、電纜等),當設備兩端沒有匹配阻抗時,放電脈沖就會產(chǎn)生反射。有研究認為由于放電脈沖在繞組中傳播的復雜性,對繞組類設備建立且放電量的測量標準是非常困難的。有研究利用同軸波導模擬GIS腔體結構,采用有限時域差分法對影響特高頻信號能量的多種因素(放電位置、波導尺寸、放電電流幅值和放電電源的脈沖形狀)進行了仿真研究。有研究利用模擬局放脈沖發(fā)生器作為一個可控的模擬放電源,來產(chǎn)生可重復發(fā)射的脈沖電流來研究了放電脈沖電流與接收天線藕合信號之間的量化關系,結果表明藕合信號值與放電脈沖幅值成線性比例關系,在一定范圍內(nèi),放電方位的變化對藕合信號的影響不明顯。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將超高頻法檢測結果的標定與傳統(tǒng)方法((IEC 60270法)的結果進行校核,試圖在超高頻法測量結果(dBm, mV)與局部放電量(pC)之間建立聯(lián)系。有研究在這方面做了嘗試:首先根據(jù)實際GIS的局放圖識別缺陷類型,然后根據(jù)靈敏度曲線(UHF法和IEC 60270標準方法同時測量得到)來標定每一類缺陷的視在放電量。然而,這種校核方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不同缺陷的處理將對應不同的靈敏度曲線,還有注入人工脈沖的當量(多少pC)問題等,這些都將使得不同制造部門或研究機構得到各不相同的結果。另外,有人也做了類似研究,使用IEC 60270描述的方法和UHF檢測法對不同類型的GIS局部放電活動進行檢測。根據(jù)兩種測量方法的結果,dBm單位(UHF檢測系統(tǒng)的結果)與pC單位之間的轉換是可能的,且結果表明轉換曲線與局放源及箱體大小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