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頻不適合運行電纜的現場試驗,而直流耐壓試驗、超低頻試驗均會對電纜造成一定的損傷,業界亟需研制新的檢測方法。
1981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Gulski、J.J.Smit等學者提出通過對電纜進行充電和電子開關動作,使電纜、電感和線路電阻形成弱阻尼回路,在電纜上產生一個衰減振蕩交流電壓,進而對電纜的局部放電進行監測的構想,并依此原理研制出了振蕩波檢測系統的雛形。該系統隨后逐漸在荷蘭、德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推廣使用,其無損性、與工頻電壓的等效性,逐漸獲得業界的關注。
經過長時間的推廣和技術演進,各國普遍認可了振蕩波檢測技術,并依據其原理開發出相關的產品。國際上主要的產品有德國賽寶凱特公司(SebaKMT)研制的M28振蕩波局部放電檢測系統,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的北京電力公司、廣州供電局等部門也引進了相關的設備;瑞士Seitz公司的OWTSH150/250系統也有一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