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力系統中承擔電能的傳輸和分配的主要設備是電力電纜。1890年世界上第一條電力電纜在英國投入運行,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我國開始產生電力電纜,到建國時電力電纜的生產規模還都比較小,生產能力薄弱。1951年我國成功研制了6.6kv鋁護套低絕緣電力電纜,1983年成功研制了500kv充油電力電纜并于遼寧投入使用。近年來,由于交聯聚乙烯(XLPE)電纜具有性能優良、安裝方便、工藝簡單等優點的等到了廣泛的應用已基本取代了傳統電纜。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行業也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在質和量上均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位列世界第一方隊。從質上看,近幾年我國電源和電網建設取得飛速發展,其中電源結構正向清潔能源方向發展,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在電源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電網的規模也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且向智能電網、特高壓輸電等高端輸電網絡發展。隨著裝機容量的增加、輸電線路的不斷建設其總長度也在不斷的增加;從量上看,2009年底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8.6億千瓦,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征地費用越來越高而電網不斷擴張的趨勢下,與架空線相比電力電纜的優勢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化城市環境,不影響地面綠化和景觀。
2.供電可靠性高,不易受環境和污染情況的影響。
3.不用頻繁的巡視和檢查,維護工作量小。
4.運行可靠,由于鋪設在地下,受外力破壞的機率降低,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減小,供電安全不會對人身造成傷害。
5.占地少,線間絕緣距離減小產生的干擾電磁波減少。
6.有助于功率因數的提高。
因此,在城鎮市區人口稠密的地方,交通擁擠區、大型工廠、發電廠、電網交叉區等要求占地面積小,安全可靠,減少電網對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的影響等地,一般均采用電力電纜供電;在嚴重污染區為了提高送變電的可靠性,多采用電纜供電方式;對于跨度大,不容易架設架空線的過江、過河線路,為了避免架空線路對傳播通航產生影響也多采用地下電纜供電。2004年起北京投資232億元實施《北京奧運電力行動計劃》中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用地下電纜替換傳統的電線桿子。使供電線路全部入地,減少了外界對電纜的破壞以及電纜本身的風化,使供電更加安全。例如一些意外交通中的汽車撞電桿以及風雨天造成有些地方的樹枝壓在了架空線路上等,都會造成線路因短路停電而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采用地下電纜供電則可以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提高供電可靠性。
電力電纜是電力系統中用于傳輸和分配大功率電能的主要部件。電力電纜一般都埋入地下或敷設與管道、隧道中。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飛速發展,在輸電線路中電力電纜是對架空輸電線路的重要補充,實現架空線路無法完成的任務。同時,在城市配電網中電纜已逐漸取代了架空輸電線路,在配電網中已占據了主導地位。